黄灿然,诗人、翻译家。著有诗选集《游泳池畔的冥想》《我的灵魂》等;译有《小于一》《一只狼在放哨》《内心活动》等;评论集《必要的角度》。对于中文读者,黄灿然的名字常常和苏珊·桑塔格、布罗茨基、聂鲁达、曼德斯塔姆、卡尔维诺等一长串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在诗歌翻译上的成就为他赢得声名。
《一只狼在放哨》,作者:(伊朗)阿巴斯,译者:黄灿然
《小于一》,作者:(美)布罗茨基,译者:黄灿然
你能想到吗,这样一位有名的诗人、翻译家,从前只是一名工厂工人。
黄灿然,196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63年的中国,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减产、粮食欠收、供应短缺,数千万人死于饥饿。所以他对童年记忆最深的,识时务的匮乏,吃的最多的是番薯,见得最少的是肉,饥饿感控制着中国农村大部分人的生活。
1978年,也就是他15岁那年,黄灿然和两个姐姐被祖母接到香港。上世纪50-70年代,香港积极发展制造业,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高速成长,刚到香港的黄灿然,自然也投入到这股潮流中,成为了一名制衣厂的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同一件事——给牛仔裤装金属扣。
移居香港的黄灿然,天天都想逃离这个无止境的空间,相比无止尽的重复同样一件事,他最恐惧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当时的他不懂广东话、不会英文、甚至连26个字母都认不清,他的爱好就是阅读、电影、音乐。尤其是阅读,他从香港的三联书店订阅所有她能买到的重要刊物,包括学报、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从那时候开始,他接触到新文学、存在主义、外国文学。
1981年,舅舅的鼓励他报考大学,迷茫的他好像突然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于是他报名夜校,白天做工,晚上上课,回家再坚持自学一个半小时以上,就这样,两年后他考上了暨南大学新闻系。在大学,他认识了师兄诗人沈宏非,加入了红土诗社,开始做诗刊、办报纸、天南地北地跟朋友通信交流。
1991年左右,28岁的他由于香港紧张的生活气氛和高强度的工作阅读,得了抑郁症。这一场病彻底改变了他,开始慢慢调整身体,留意食物,爬山、做锻炼,直到三十五岁,突然想明白,不能被抑郁的情绪所困扰,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翻译中。
2014年,黄灿然从大公报辞职,搬到了依山傍水的洞背村。洞背村和他出生的地方很相似,不同的是,除了山,还有海,从客厅的窗户望出去,能远远看到一些渔船。晚上八九点,山里便悄然无声。就在这样一个环境清幽的地方,黄灿然继续着他的翻译工作,至今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