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生美术馆推出了“上海制造:那些年的美术电影”系列讲座,本期讲座,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级音效师白伟民,来解密我们熟知的动画都是如何配音的。

比如,黑猫警长著名的四枪“请看下集”和子弹飞行拐弯的声音,居然是真枪的声音,加上止血带、藤条飞行器,再加上电子合成器合成的;比如《三个和尚》中切西瓜的声音并不是现场录制的,而是用切开一张碟片发出的声音来模拟切西瓜;比如青蛙的叫声不是跑去野外找一只真青蛙录下叫声,而是利用二胡锤模拟出来的等等。
 
讲座的嘉宾白伟民老师,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与拟音的第一步作品是1983年制作的水墨动画《鹬蚌相争》。从小白伟民老师就对声音很有兴趣,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对声音与生俱来的敏感,让白伟民老师深陷这份他所热爱的工作中。
 
拟音师需要对各种声音有很强把控力。
所有动画片在初期制作的时候都是只有画面,没有声音,需要拟音师们的配音。除了声音要像,还需要拟音师能根据剧中的情境、任务形象、背景造型等因素来模仿、设计出各色声音,完美的结合到画面来服务影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拟音师是一种需要发明创造的工作。
拟音师工作的地方,通常就像一个杂物房,锅碗瓢盆、蔬菜水果、破扇子、羽绒服、胶皮手套,那些你想到想不到的声音,源头都来自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据白伟民老师的介绍,他用来配音的道具已经堆满大半个房间,最特别的是一只90年代花7.6元买的猪皮皮鞋,已经为千部电影电视剧配过部队行军的声音,因为猪皮比牛皮声更沉闷。
除了用生活中的产品当道具外,白伟民老师还亲自设计并请乐器厂师傅做一种独门道具:一个嵌入了伸缩杆的、细长的金属吹管。一边吹气,一边拉动伸缩杆,一种可控的、滑稽的声音就产生了,《阿凡提》里很多滑音就是这样来的。
 
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一个优秀的拟音师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积累,不可或缺的艺术欣赏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他们没有所谓的专业道具,各式各样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甚至是毫不起眼的垃圾,在拟音师的灵活运用下,都会变废为宝,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模拟出符合视觉效果的精确声音。
 
 
然而这份看上去乐趣无穷的职业,却不是谁都能坚持做的,背后的艰辛并不容易被看到。科技的发展也使拟音师这个工作面临失传,目前我国具备行业资格认证的拟音师总共不足10人,而白伟民是上海拟音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更是上海拟音界的“老法师”,所以能听到这样专业的讲座,非常开心。
 
上海民生美术馆的“上海制造系列”还将持续推出活动,以中国经典美术电影的创作背景、细节、国际交流等角度为切入点,再现台前幕后的工作故事,重温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史和跨越几代人心中抹不去的梦般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