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婆的话说,我从小就喜欢这些“咦咦诶诶”的东西。

        把夏天用来盖的毯子披在身上,假装大袖子甩来甩去;把两条枕巾一头塞在裤子里,假装古装里的裤子,坐下还要掀起来;把晾衣架当成木质枷锁,假装是找包青天伸冤的犯人……这些个幼稚的行为,被家人当成了二十多年的谈资,尤其在电视上看到古装剧和戏曲的时候,就会转过头,把我这些故事和在场的所有人讲一遍。

        其实,小时候很喜欢《包青天》《新白娘子传奇》,是因为外公喜欢。通常只有在外公看电视的时候,我才能跟着看一下,那自然是外公看什么,我就看什么。外公的喜好倒是一直没怎么变,除了《包青天》这样的古装剧,还喜欢戏曲,调到中央11台就不换台了。直到他老的时候,还是偏好看章回小说类型的书。

        作为一个江西人,外公很喜欢听昆曲,什么《感天动地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这几个名字都是我后来搜的,其实我只记得窦娥、张生崔莺莺和杜丽娘。跟着外公屁颠屁颠看昆剧的时候,我还不怎么认识字儿呢,都是外公在旁边时不时的说两句,我也是凭借一点点的回忆才想起这些人名,然后搜到这些昆曲的名字。

        后来学业越来越紧张,暑假也越来越少回家,就很少跟外公坐一起看这些戏曲了。加上慢慢长大一点之后发现,和经常看不懂的古装剧、慢慢悠悠的戏曲相比,动画片是在是太好看了!偶尔调台的时候,看到11台在放,会停下来听两句,但两句就要唱五分钟,实在是让我越来越没有耐心看下去。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想让人慢下来,听一句话唱两分钟的戏曲,实在是太难了。

        去年,王珮瑜的走红,让戏曲又回到大众视野,我突然也想起来,小时候是多么喜欢这些“咦咦诶诶” ,多么喜欢和外公坐在一起,听着外公时不时的哼两句。所以,当得知今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要推出《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就买了票,以前都是在电视机前听,这次,我想听听现场,还是一个特别的、中西混合式的现场。

        观众席和舞台其实离的很近,我甚至能感受到她们的呼吸。闭上眼睛,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昆曲的结合恰到好处;睁开眼,一边是钢琴,一边是穿着昆曲服装的杜丽娘,然而舞美的设计,让这一切显得非常和谐。我就安安静静的坐着听完全场了。不知道外公,会不会喜欢这样的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