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新媒体的发展,阅读场景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有人在挤地铁、吃饭的时候听书,有人在飞机上用电子设备看书,还有人在电子设备上边看边评论和其他读者互动。

由于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更加便捷,除了被“90后”、“00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所喜爱,“50后”、“60后”也在陆续的进行数字移民。我80岁的爷爷是前两年加入这场数字大军的,最开始的入门级阶段是玩微信朋友圈,最近开始玩领英了,在里面各种互动像发现了新大陆。

在数字化阅读如此火热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陷入经营困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数字化阅读会代替纸质阅读,进而带来“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危机。但无论如何,阅读方式的变化,正在发生,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这种新的阅读体验。

历史上,当印刷术带来了刻本时代,加快了原来抄本时代的知识传播速度,降低了知识传播成本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学者们担忧书籍变的容易获取,人们便不再用心记诵了。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印刷术的出现并没有摧毁读书人的知识体系,反倒推进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网络时代,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继印刷术后的又一次巨大变革。只要网络可达,任何地方的信息到达的速度都是瞬间的。数字化阅读让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距离只有一屏之遥。虽然不能否认数字化阅读的弊端,但是知识付费的浪潮却由数字化阅读而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阅读。

其实在网络时代,传统阅读并非无立足之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更有新闻爆出亚马逊线上电子书自2014年销量持续下滑,同时因亚马逊对电子书的定价过低,迫于舆论和多家出版商的压力,亚马逊交出了电子书的定价权。自此,电子书和印刷书之间的价格差异缩小,不少消费者又重回印刷书的怀抱,这让亚马逊于2015年也开了一家线下书店。

实体书店正在以新的面孔复苏,2017年上海新开书店将近20家,从形态上已经迥异于单纯卖书的传统书店,较之进化了N个版本,且无论从特色、风格、气质、定位上,都有独到之处。

在我看来数字化阅读并无法代替纸质阅读,它只是弥补了纸质阅读无法达到的传播速度,但最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读者终会回归实体书店。

最后给广大艺术爱好者推荐一个很特别的藏书中心,这里的书来自于国外美术馆、艺术机构、个人出版物。这些图书多没有正规的书号,所以并不能对外正式发售,图书多为展览画册以及展览中的出版物包含了关于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家的最新调查研究,其价值不言而喻。这个藏书中心便是上海民生美术文献中心。